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进展
    吴天宇, 刘子璇, 杨浦鑫, 贾思明, 丁凯, 程晓东, 李泳龙, 陈伟, 吕红芝, 张奇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79-384.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9
    摘要 (254) HTML (3) PDF (1067 KB) (6)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腿痛、下肢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LDH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无需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多样,每种治疗机理不同,兼具优势与局限性,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值得关注。不同患者病情病程差异较大,如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值得深入探讨。本文综述了LDH 保守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牵引、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推拿、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各治疗方式的机制、疗效和适应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LDH保守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 2.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分型进展
    周锐, 罗飞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5): 315-320.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5.009
    摘要 (160) HTML (0) PDF (1575 KB) (16)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漏诊率高,致死和致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针对创伤导致的颈椎和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和评分系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规范。但对于OVF的分型和治疗规范,还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回顾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几种重要的OVF的分型,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几种新的OVF分型以及其对OVF治疗的指导作用,为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 3.
    腰椎骨小梁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在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李彦霖, 王海程, 权元元, 张一凡, 陈伟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43-250.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4.008
    摘要 (122) HTML (0) PDF (789 KB) (6)

    伴随中国社会的进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快速增多。文章详细探讨了骨小梁生物力学及其在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椎体是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其主要由松质骨构成。文章首先介绍了椎体松质骨的宏观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而后介绍了骨小梁的微结构参数对骨小梁的形态特征及力学性质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常用于定量描述骨小梁微结构的三维形态学参数,及骨小梁异质性、在空间上的连接方向、年龄增长、性别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继而介绍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传统诊断及创新诊断方式。在治疗方面,文章概述了现如今应用于临床的多种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式的优缺点,包括椎体成形术、椎体融合术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等。最后介绍了新兴技术3D打印在脊柱手术中的创新应用,如使用3D打印多孔金属内植物和仿生内固定物。未来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

  • 4.
    “人老膝不老”:膝关节健康管理的全方位探索与实践
    宋庆成, 郑占乐, 王天瑞, 王宇钏, 张凯旋, 纳静, 蔚佳昊, 杨思繁, 宋九宏, 张英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21-324.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1
    摘要 (110) HTML (2) PDF (1167 KB) (9)

    本文深入探讨了“人老膝不老”的愿景,强调膝关节健康管理对于维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从预防、科学护膝、精准保膝到深度探索开膝治疗策略,全方位地解析了膝关节健康管理的实践路径。预防阶段,强调控制体重、避免不适当运动、佩戴保护装置和注意保温等措施;科学护膝阶段,提出佩戴合适护膝以提供支撑与保护;精准保膝阶段,探索非置换疗法如关节镜下松解术、高位截骨术和胫骨结节垫高术等,旨在保留关节原有结构的同时缓解疼痛;深度探索阶段,介绍了开膝治疗策略,包括原位开膝、负载开膝和抗阻开膝等方法,以缓解关节挛缩与功能障碍。膝关节的健康管理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膝关节健康的认识,共同推动实现“人老膝不老”的美好愿景。

  • 5.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行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房桂彬, 肖进, 傅光涛, 郑秋坚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73-280.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5.003
    摘要 (101) HTML (4) PDF (747 KB)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行走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前状况等。术后1年通过电话追踪调查和统一问卷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结果。

    结果

    在190例患者中,52例出现躯体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7.4%。躯体功能损害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Z=3.768)、血红蛋白量(Z=2.603)、血钙(Z=2.065)、血清白蛋白水平(Z=2.267)、术前的行走能力评分(Z=2.517)均显著低于独立行走组。年龄(Z=4.082)、血清β-CTX水平(Z=2.471)、血BUN水平(Z=4.666)、炎性指标(Z=3.251)、疾病负担指数(χ2=21.926)等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OR=0.92)、年龄(OR=1.05)、血BUN水平(OR=1.18)和疾病负担指数(OR=2.80)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行走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术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年龄、血BUN水平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行走能力的重要影响。这些结果为临床决策和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以确定更多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更准确的预测模型。

  • 6.
    改良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
    肖丹, 陈辰, 查晔军, 公茂琪, 花克涵, 孙伟桐, 蒋协远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57-263.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5.001
    摘要 (97) HTML (0) PDF (1059 KB) (6)
    目的

    分析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PTES)的临床预后,探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改良松解术的PTES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随后,根据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通过多因素分析,探究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27例患者,男77例,女50例,平均年龄(36.9±12.3)岁,平均随访时间(22.7±10.8)个月(12~45个月)。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较术前增加70.8°,前臂旋转活动度较术前增加14.3°;MEPS评分较术前增加30.0分;DASH评分较术前减少25.0分,VAS评分较术前减少0.0分。通过多因素分析,青少年、中老年、肥胖、主利手侧、原始开放损伤、受伤至松解时间超过2年,以及术前存在PTOA为PTES行改良松解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改良松解术治疗PTES,总体可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预后。年龄、肥胖、主利手侧、原始开放损伤、受伤至松解时间过长,以及术前存在PTOA为PTES行改良松解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7.
    肌肉因子对骨骼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鹏飞, 王雯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72-378.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8
    摘要 (90) HTML (0) PDF (1184 KB) (8)

    肌肉与骨骼组织为一体化器官,解剖相邻,相辅相成。肌肉-骨骼单元对于个体的自主运动非常重要,机械负荷是连接两种组织的关键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肌肉骨骼间除机械耦合关系外,在循环和局部微环境中存在耦联肌肉和骨骼生长的细胞因子,介导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其中骨骼肌分泌的细胞因子称为肌肉因子。常见的肌肉因子包括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鸢尾素(iris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5(IL-15)、骨甘氨酸(OGN)、骨激活素(OA)等。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肌肉因子对骨骼的调控网络及内在机制,本文将对肌肉因子对骨稳态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肌肉因子对骨骼调控的生物学基础提供新视角,同时为肌肉骨骼相关疾病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 8.
    增加CT对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评价
    张峻, 赵建民, 姚晓克, 吉浩宇, 越瑞祥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64-272.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5.002
    摘要 (89) HTML (0) PDF (935 KB) (6)
    目的

    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分型系统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临床医生选择分型系统提供重要指导。

    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回顾性研究我院2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三名观察者随机选择并评估了50例患者在T1、T2、T3和T4四个不同时间节点的AO/OTA、Frykman、Fernández和Universal分型的放射学数据。时间节点T1和T2用于基于DR确定每个观察者的观察者内重复性。时间节点T3和T4用于基于DR和CT+2D确定每个观察者的观察者间重复性。Cohen’s kappa用于计算一致性。

    结果

    基于DR和DR+CT的观察者间信度Kappa值:AO/OTA分型0.14 vs. 0.32;AO/OTA分组0.18 vs. 0.35;Frykman 0.34 vs. 0.29;Fernández 0.31vs.0.22;Universal 0.27 vs. 0.30。观察者内重复性Kappa值:AO/OTA分型0.47 vs. 0.67;AO/OTA分组0.48 vs. 0.67;Frykman 0.70 vs. 0.66;Fernández 0.59 vs. 0.58;Universal 0.60 vs. 0.59。

    结论

    CT+2D检查的增加可能不会改善Frykman分型、Fernández分型和Universal分型的观察者一致性结果。AO/OTA分型和AO/OTA分组的观察者一致性结果可以得到改善。

  • 9.
    保膝须“开膝”——“开膝”在膝骨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郑占乐, 王宇钏, 蔚佳昊, 宋庆成, 张凯旋, 纳静, 王天瑞, 宋九宏, 张英泽, 王娟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25-330.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2
    摘要 (87) HTML (0) PDF (1487 KB) (3)

    目的

    评价“开膝”疗法在膝关节疾病中防治中的价值,旨在为膝关节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方法

    对8例骨性关节炎K-L分级Ⅱ级、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6分的患者进行“开膝”疗法指导,嘱其锻炼6 周后门诊复查。主要观察指标为其观察其疼痛评分变化,评价“开膝”治疗效果。

    结果

    患者6周后门诊复查,均诉疼痛减轻,其中6例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3分,属于轻度疼痛。两例患者VAS疼痛评分为5分,仍为中度疼痛,只是比6周前有好转。整体有效率100%,明显改善率75%。

    结论

    “开膝”疗法经初步应用效果良好,对于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10.
    关节镜下全层肩袖撕裂修补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宋振龙, 谢文鹏, 张永奎, 冯淑莹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5, 11 (02): 123-128.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5.02.007
    摘要 (87) HTML (0) PDF (1072 KB) (1)

    肩袖损伤是导致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因素。目前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是一种流行且成熟的技术,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结局,但术后患者康复方案中的许多变量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难以支撑康复治疗师快速、可靠地做出决策。随着人们对康复的逐渐重视,研究的不断深入,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的康复不断有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关节镜下修补全层肩袖损伤的术后康复影响因素和康复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肩袖损伤修复临床决策提供依据,确定最有效的康复方案。

  • 11.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学习曲线研究
    邵佳申, 张志武, 孟海, 杨雍, 费琦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02-208.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4.002
    摘要 (86) HTML (0) PDF (1079 KB) (4)
    目的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旨在为此类手术方式的实施和学习流程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接受UBE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情况。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以及主观评分。采用累积总和法(CUSUM)对学习曲线进行评估。

    结果

    共纳入122例接受单节段UBE-ULBD手术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0.51±2.44)个月(8~20个月),手术节段包括L2/3(3例)、L3/4(13例)、L4/5(85例)和L5/S1(21例)。根据手术时间曲线拟合的结果,对患者队列根据不同的掌握熟练度进行分组。即学习阶段组(第1~38例)和掌握阶段组(第39~122例)。学习阶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掌握阶段组[(153.3±44.0)min与(129.2±34.5)min,t=2.978,P<0.05],失血量高于掌握阶段组[(62.4±42.3)min与(53.1±31.5)min,t=1.209,P>0.05],但隐性失血量低于掌握阶段组[(207.1±140.5)min与(211.2±110.9)min,t=-0.160,P>0.05]。学习阶段组的引流量多于掌握阶段组[(64.1±43.1)min与(29.4±34.4)min,t=-4.752,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ODI评分不同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02,P=0.062),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190,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0.071,P=0.931);腰痛的VAS评分方面发现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91,P=0.000),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02,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0.665,P=0.862)。腿痛的VAS评分方面发现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80,P<0.001),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3.920,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1.986,P=0.139)。

    结论

    作为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的微创脊柱内镜技术,UBE-ULBD手术需要大约38例才能克服学习曲线。如果能成功克服学习曲线,该技术将具有手术微创、操作灵活高效、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12.
    2枚与3枚空心钉治疗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张于, 程亮亮, 王峰, 赵德伟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5): 281-28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5.004
    摘要 (84) HTML (0) PDF (988 KB) (8)
    目的

    比较运用2枚空心拉力螺钉与3枚空心拉力螺钉治疗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85例无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固定螺钉数量不同分为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及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评分及骨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结果

    69例患者获得随访,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32例,随访时间(25.8±4.1)个月。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71±12.6)岁,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37例,随访时间(27.9±5.2)个月。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32±9.4)岁。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分别在手术时间(44.7±7.1) min、术中出血量(83.5±8.6)ml方面优于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48.3±3.9)min及(88.6±7.9)ml,术后骨坏死发病率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21.88%)显著低于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评分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于GardenⅠ、Ⅱ型无移位股骨颈骨折,2枚空心拉力螺钉能够提供足够固定强度、早期进行功能康复,同时减少对股骨头内血运的破坏,显著降低术后骨坏死发生率。

  • 13.
    肩袖损伤的生物修复治疗研究进展
    王帅, 陶海涛, 王素平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5, 11 (01): 52-57.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5.01.008
    摘要 (84) HTML (0) PDF (1338 KB) (2)

    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可引起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目前虽然各种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肩袖损伤修复的失败率仍不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寻求新的修复策略来促进肌腱愈合,如富血小板血浆、生物补片或支架、间充质干细胞等这些新兴生物学方法。本文就这些生物治疗在肩袖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4.
    骨水泥注射量及弥散程度与PVP治疗OVCF的疗效分析
    冯献礼, 高彤, 张喜善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4): 193-201.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4.001
    摘要 (82) HTML (0) PDF (1135 KB)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骨水泥注射量及弥散情况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单椎体PVP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节段、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ODI评分、骨水泥渗漏情况、骨水泥注射量以及弥散分布等信息,按照骨水泥注射量以及弥散分布情况分组,统计分析骨水泥渗漏率、临床疗效改善程度、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等。

    结果

    本研究一共纳入111名患者,伤椎数量111个。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77例。平均年龄(70.23±4.76)岁。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不同骨水泥注射量和弥散程度组间各时间节点的VAS与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伤椎发生椎体渗漏率为17.17%,随着骨水泥注射量升高,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9),骨水泥弥散程度越高,骨水泥渗透发生率越高(P<0.001)。所有患者术后伤椎高度平均恢复比例为(14.97±9.26)%。高剂量组恢复比例最大[(17.08±1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弥散程度Ⅲ级的伤椎恢复比例最大[(19.32±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所有患者邻椎骨折发生率为9.91%,其中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弥散程度越高,邻椎骨折发生率随之增高(P=0.010,P=0.035)。随访期间未发生骨水泥过敏、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

    PVP可有效缓解OVCF患者的术前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症状改善与骨水泥注射量和弥散程度无明显相关性。骨水泥注射量的升高以及骨水泥弥散程度增高可以提高伤椎高度恢复比例,但同时也提高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和邻椎骨折发生率。当使用中等剂量骨水泥(4~6 mL)以及骨水泥弥散程度为Ⅱ级时,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伤椎高度的情况下,能保持较低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和邻椎骨折发生率。

  • 15.
    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骨质疏松诊断效能比较的Meta分析
    王芳, 刘达, 左智炜, 盛金平, 陈庭进, 蒋锐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63-371.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7
    摘要 (78) HTML (0) PDF (1344 KB) (4)

    目的

    比较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方法

    检索自建库起至2022年2月PubMed、FEBM、The Cochrane Library、CBM、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以纳入以定量CT和(或)双能X线骨密度仪诊断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收集能构建2*2列联表的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QUADAS-2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及ReviewManager 5.4软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和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4.0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定量CT诊断骨质疏松的合并敏感性(Sen合并)为0.94[95%CI:0.84,0.98],特异性(Spe合并)为0.55[95%CI:0.31,0.77],阳性似然比(+LR合并)为2.1[95%CI:1.2,3.8],阴性似然比(-LR合并)为0.11(95%CI:0.03,0.41);双能X线诊断骨质疏松的合并敏感性(Sen合并)为0.70[95%CI:0.36,0.91],特异性(Spe合并)为0.86[95%CI,:0.55,0.97],阳性似然比(+LR合并)为5.1[95%CI:1.2,20.9],阴性似然比(-LR 合并)为0.34(95%CI:0.12,0.95),两者的诊断比值比(DOR 合并)分别为18(95%CI:3,110)和15(95%CI:2,115);S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5%CI:0.85,0.91]和0.86[95%CI:0.83,0.89]。

    结论

    定量CT和双能X线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常规检查中可以优先选择诊断效能更高的定量CT。

  • 16.
    同种异体肌腱在运动系统常见损伤中的应用
    谢志涛, 高小康, 王丽敏, 张净宇, 李文静, 高冰, 胡永成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4): 237-242.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4.007
    摘要 (77) HTML (0) PDF (739 KB) (6)

    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致密结缔组织,有着高机械强度、良好的柔韧性及最佳弹性水平。肌腱主要功能是传递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使骨骼移动从而产生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然而在运动过程中,负荷超出肌腱的承受能力,或由于反复运动造成的累积磨损,肌腱会受到损伤。临床上常用的肌腱移植物有三类:自体肌腱、异体肌腱和人工合成材料移植物。理想的肌腱移植物应具备重塑肌腱的解剖特性、与原肌腱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尽可能少的并发症等特点。由于无供区损伤、手术时间短、麻醉时间短、使用止血带时间短、移植物尺寸多样化、手术切口少、术后疼痛轻等多种优势,同种异体肌腱在临床上正逐渐普遍地应用于运动系统损伤的修复。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同种异体肌腱的研究及应用,本文综述了同种异体肌腱在运动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的文献,从而推动同种异体肌腱在运动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 17.
    不同股骨假体屈曲角下人工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乔凯, 田康, 陈琦, 邹吉扬, 李杰, 张卫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5, 11 (02): 65-7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5.02.001
    摘要 (75) HTML (1) PDF (2254 KB) (2)

    目的

    开发具有不同股骨假体屈曲角的全膝关节置换模型,并借助有限元分析法探究股骨假体以异常的矢状位角度置入对人工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方法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分别建立股骨假体伸展、中立、轻度屈曲、过屈的人工膝关节模型,随后对直立及屈膝条件下的工况进行仿真模拟,以峰值von-Mises应力为观察指标,对不同股骨假体屈曲角下人工膝胫股关节及髌股关节接触压的变化趋势进行静力学分析。

    结果

    (1)直立状态下股骨假体的峰值von-Mises应力随着股骨假体屈曲角的增加逐渐增大,从4.523 MPa 增大到7.148 MPa,应力集中在股骨假体和聚乙烯衬垫接触的类圆形区域内,该区域随假体屈曲的加深而发生前移;聚乙烯衬垫上表面的峰值von-Mises应力亦随假体屈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假体过屈时最高可达13.622 MPa,位于衬垫立柱前端,应力集中区域的变化趋势与股骨假体保持一致。(2)当膝关节屈曲30°时,应力主要集中在髌股关节面内侧,随着屈膝角度增加到60°,应力集中区发生上移,髌股关节面内、外侧应力随之增大;在同一屈膝角度下,假体屈曲组的髌骨软骨峰值von-Mises 应力高于假体中立组,且随股骨假体屈曲角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均小于假体伸展组。

    结论

    股骨假体的矢状面置入角度是人工膝关节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模型中,无论假体过屈还是伸展都会导致髌股关节接触压升高,而衬垫上表面的峰值应力则受假体过屈的影响较大。在临床实践中,当遇到假体型号与患者关节尺寸不匹配时,可考虑将股骨假体轻度屈曲位放置,但应避免假体过屈及伸展。

  • 18.
    体位复位与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对比性研究
    于同, 矫健航, 姜炜博, 王中汉, 王洋, 伍旭辉, 吴敏飞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31-339.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3
    摘要 (73) HTML (0) PDF (1229 KB) (6)

    目的

    研究体位复位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并对比体位复位减压内固定术与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34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ASIA评分结果为C或D。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和B两组。A组(n=66例):行体位复位减压内固定术治疗;B组(n=68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ASI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

    13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9.5±5.3个月;其中A组为24.4~34.5个月,B组为24.2~34.8个月;A组男37例,女29例,平均年龄(42.21±23.93)岁;B组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80±27.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前和术后2年随访时,A组与B组相比,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比分别为[(50.00±11.26)% vs.(46.26±14.50)%,P>0.05],[(13.74±3.33)% vs.(18.19±1.78)%,P<0.05],Cobb 角分别为[(37.65±2.26)°vs.(37.13±1.59)°,P>0.05]、[(12.38±1.25)°vs.(15.76±1.45)°,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51.36±5.65)min vs.(74.81±9.29)min,P<0.001],术中失血量分别为[(56.80±13.97)mL vs.(188.38±61.15)mL,P<0.001],术后3 天的背部疼痛VAS 评分结果为[(5.44±0.50)分vs.(6.49±0.50)分,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术后3天、术后1年和术后2年随访时ASIA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内比较,手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体位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都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但是,对于ASIA评分为C级和D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而言,体位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早期腰背部疼痛轻的优点。

  • 19.
    个体化睡眠垫在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头颅-骨盆牵引中的应用
    史凡凡, 吴孝琦, 罗飞, 赵玉华, 张承旻, 方青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5): 308-314.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5.008
    摘要 (67) HTML (0) PDF (836 KB) (6)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设计的个体化睡眠垫在头颅-骨盆牵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病区收治的24例行头颅-骨盆牵引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的2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个体化睡眠垫(专利号ZL 202222024730.8)进行体位管理;对照组使用传统填塞多个软枕的方法进行牵引期间的体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舒适度评分、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牵引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18.6岁(8~50岁),;对照组患者24例,男8例,女16例,平均年龄19.5岁(10~48岁)。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障碍发生率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舒适度评分分别是(4.95±0.74),(6.13±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牵引结束时冠状主弯侧凸、矢状位后凸Cobb角均较牵引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牵引结束时矢状位后凸矫正率为(43.83±11.10)%,稍高于对照组的(37.92±15.98)%(P<0.05)。

    结论

    自行设计的个体化睡眠垫在头颅-骨盆牵引治疗中较传统填塞方法可改善头颅-骨盆牵引患者睡眠障碍,提高患者卧位舒适度,保证牵引疗效,对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头颅-骨盆牵引治疗有积极意义。

  • 20.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研究
    谭明明, 战世强, 侯宏涛, 曾翔硕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 10 (06): 349-354.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4.06.005
    摘要 (67) HTML (0) PDF (1337 KB) (3)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功能、组织创伤及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和骨钙素N 端中分子片段(N-MID)水平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OVCF患者83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微创组42例与开放组41例。微创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伤椎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术前和术后48 h患者BMP-7和N-MID水平变化。

    结果

    微创组和开放组术前OVCF患者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OVCF患者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 个月OVCF 患者ODI 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1 个月和术后3 个月OVCF 患者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术前,而Cobb角低于术前(P<0.05);微创组和开放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OVCF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 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48 h OVCF 患者血清BMP-7 和NMID 水平高于术前(P<0.05);微创组术后48 h OVCF 患者血清BMP-7 和N-MID 水平高于开放组(P<0.05)。

    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OVCF患者椎体功能,且可提高患者血清BMP-7和N-MID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阅读排行

更多